热爱旅行的人通常也会喜欢摄影。 当旅途中见到的风景与遇到的人都定格在镜头中,当鲜活的人物与鲜活的动作呈现在鲜活的照片中,感动与惊喜无法言表。 [attach]2652[/attach] 可是,并不是每个拿着相机的人都能拍出好图片。 拍出模糊的画面?太亮或太暗以至于看不清?色彩畸变得严重以至于橙色变成红色?看不出照片的主题?这些很让人头痛的事情,是摄影初学者的家常便饭。怎样才能在旅途中拍出精彩的画面、感人的瞬间?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出手中相机的功能?也许这本书里,就能找到答案。 知道张千里,不是因为摄影,而是由于旅行。没有看过他与左手的《我们始终牵手旅行》,只是由“一个负责微笑,一个负责拍照”的情景衍生了各种羡慕嫉妒恨。但是旅行书籍这么多,良莠不齐也是正常现象,谁知道他们这本书是保质保量还是噱头更胜一筹呢?心里还有些许怀疑。偶然的机会借来这本书学习一下,看到张千里每次出行拍照时都大包小包地背着、大炮小枪地扛着,还是震撼了一下。 的确,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你以为通过摄影很容易出名?你以为写书码字很容易出名?你以为靠旅行就能赚钱是一件很风光的事?那你就错了。我们看到的,永远只是人家努力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书中的一张张照片,一点点心得,是几年甚至十几年以来对摄影的热爱与坚持的果实。没有付出,哪来收获? 看了其他豆友写的书评,顶礼膜拜的有之,大呼坑爹的有之,不痛不痒飘过的也有之。我看过这本书,我给出四颗星,我想说说我的感受。 我在06年买了第一个相机,一个卡片机,可是卡片机不讲究光圈快门不讲究调焦对焦,只要定在P档,对准拍摄主体,咔嚓咔嚓就好了。08年迈了第一台单反,从这才渐渐有了摄影的赶脚。每个人对相机操作的过程以及照片效果的要求都有自己的偏好,我最喜欢调焦时虚实变换的过程,所以在最开始就自不量力地定在M档。能够保证清晰度,也调出了虚实结合,可是总也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渐渐失去了对摄影的追求,更是一鼓作气地卖掉了单反,又买了个卡片机。这一卖一买之后,就开始后悔连连——什么叫“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用过了单反之后,再用卡片,不仅没有了摄影的热情,连拍照的热情都没有了。 平时没有相机也无所谓,现在手机拍照功能这么发达,日常生活中的拍照都能hold住。可是旅行之时,看到景点的标志性建筑,发生了有趣的故事感人的瞬间,遇见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没有单反,没有定格这些镜头,是一种多么令人难过的遗憾!于是我又找来摄影相关的书籍,跟朋友借来单反,自己补习功课吧。 我觉得,对于我这样对摄影知识有一点了解,用过单反有一点经验,但是又拍不出美图的人,这本书,还是很实用的。就像我在短评里写的,没有废话,都是“干货”。实用性强,是因为没有大篇幅的理论,需要理论时,作者也会用自己的话“翻译”成通俗易懂的内容,比如受人讽刺的那句“万能的日光白平衡”和“越白越加、越黑越减”。摄影大牛们看完书嘲讽了几句,可我看完书认真记住了这些。 书中每张照片都有标明所用的机型、镜头、闪光灯偏光镜等附件、拍摄照片时的快门速度、光圈大小、白平衡类型等等,这些都是我非常关心的数据。每当我看到一张在我心中憧憬过无数次可是没有一次能够出现在我相机中的照片时,我都会看看作者使用的快门与光圈,是不是超大光圈才能出这样的效果,是不是调慢快门速度才体现出舞者的动感,是不是日光白平衡才能有温馨的感觉。(遗憾的是,我再次试着用单反拍照时,还是没得到那么梦幻的效果。可能是相机不够好?)我非常仔细地看每一张照片的每一个数据,感到受益匪浅。现在还达不到熟练的程度,可是我在想要拍照之时,对于如何调节这些数据,已经有了一定的想法。 还有饱受人们争议的是这本书的书名——“圣经”。大牛们觉得这本书内容浅薄、照片质量一般,够不上“圣经”的级别,这个我就不好评价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圣经。我觉得,这本书,是旅行书籍中摄影讲得最好的,是摄影书籍中旅行方面讲得最好的,所以在旅行与摄影的跨界书中,这本书可以算是“圣经”了吧\(^o^)/~ 总之,人们对一本书、一部电影、一首歌、一段故事、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评价,都是基于自己的经历以及感受。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各取所需,有所收获,自己开心就好。 来自: 叫我夏末Summer (To be myself.) 旅行摄影圣经的评论 |
2020-03-22
2019-08-24
2016-07-19
2016-05-07
2016-05-02
请发表评论